好奇的毕加索:蝙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物!

放出《与毕加索对话录》的最后一部分。

这一部分里,让艺术君感受最深的,是毕加索对于大自然的好奇:他喜欢骨头架子,并从中观察到造物的神奇和美丽。访谈者、诗人兼摄影师布拉塞同样如此。

毕加索常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想要画得像个孩子一样。也许,他是在指孩子的好奇心吧。“像孩子一般好奇”,是我们用来夸赞别人的说法,可这句话背后,又有一种悲哀:难道我们变为成年人之后,就再也没有那种好奇了吗?我们能否以非功利的角度,去希望看清一片没有见过的叶子,去想要了解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去探索一条熟悉的街巷中陌生的店铺?

世界很大,人生很短。人类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如果你的好奇之火已经将要熄灭了,希望毕加索的话能让它重新燃烧起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3年10月25日,星期一

毕加索想给我看看展示箱,或者按照法国画家萨巴特(Sabartés)的说法,称之为“博物馆”。那是一个大箱子,由金属和玻璃构成,上了锁,放在画室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毕加索掏出自己的一大把钥匙,要打开它。里面堆了大概有50来个小雕像,还有他雕刻的木头、蚀刻的石头,以及其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扭曲变形的喝水杯子捏合在一起,一个堆在另一个上面,我可是大开眼界了!这算是毕加索的“实验作品”吗?看到这个奇怪的东西,我更加好奇了,他非常小心地拿出来,给我看。

毕加索:我看到这几个杯子让你很惊讶。很漂亮,你不觉得吗?嗯,它们是波尔多式酒杯!它们来自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你太年轻了,一定不记得摧毁圣皮埃尔市的那场灾难:应该是1902年,培雷火山(Mount Pelée)爆发。一夜之间,火山吞噬了城市。不过,虽然很多人丢了性命,但也创造出某些东西来,比如这件奇怪的东西,就是在废墟里发现的。我跟你一样,也对它很好奇,在它的美丽前甘拜下风。这是某人送我的礼物,为了让我开心。所有这些玻璃杯被土地的炎热熔化在一起,它们太美了,就是一件艺术品,你觉得呢?

然后我看到了《苦艾酒杯》,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胆的作品。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么简单的物体变成了一个雕塑!它的手法也十分大胆:为了产生透明的错觉,毕加索在某些地方除去了一些“玻璃”。

【苦艾酒杯】

毕加索:我是用蜡做模子。一共有六个青铜的雕像。我给每一件上的颜色都不一样。

在这件展示箱中,还有“莱斯皮盖的维纳斯”的模子。其实有两个复制品,一件符合原来已经破坏的原件,另一件是经过修复的完整作品。毕加索钟爱这第一位象征旺盛繁殖力的女神,还有她典型的女性身体,她的肉体似乎被男性的欲望吸引,仿佛从一个核中膨胀出来。然后,还有一只蝙蝠的白色骨骼,支在黑色支架上,有着某种上十字架的感觉。

莱斯皮盖的维纳斯】

毕加索:我喜欢蝙蝠!女人总是害怕它们。她们认为蝙蝠会飞进它们的头发里,不是吗?但是蝙蝠是最漂亮的动物,极其纤细。你观察过它们闪亮的小眼睛吗?其中跳动着智慧,还有它们的皮肤,就像天鹅绒一样顺滑?再看看这些如此清秀的小骨架子。

布拉塞:我知道你喜欢骨架!我也研究过它们,而且很喜欢把它们拆开,再组合起来。要想理解造物主的天才,试试把骨架拼合起来,没有更好的方式了。

毕加索:我对于骨架的激情如假包换。我自己在布瓦杰鲁(Boisgeloup)的房子里就有很多:鸟的骨骼、狗和羊的头骨。甚至还有一具犀牛的头骨。也许你在谷仓里见过它们?你注意到了吗:骨头看上去总像是从模具里出来的,没有雕刻的痕迹,总会让人觉得它们来自同一个模具,似乎首先是用粘土做成的模具?观察任何骨头,你总是能在上面找到指纹。有时候是很大的指头,有时候似乎来自小人国一样,好像他们用这个蝙蝠纤小的小指做模子。上帝为了娱乐自己,留下指印,造就了这些指纹,任何骨头上我都能看到它们。你注意到了吗?它们凹凸不平的形状让骨头彼此之间贴合在一起。而脊椎“贴合”的形状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感觉?

【毕加索在布瓦杰鲁的城堡】

布拉塞:脊椎是伟大的发现!高等动物的世界完全基于这个弧形的主意,可不要说什么“发明”。自然总是以某种艺术的方式,塑造事物,让整个身体从那一个“主意”中诞生出来,然后加以变形,再根据需要,变形成这些脊椎的样子。这种艺术总是让我惊讶而赞叹。整个头骨就是由类似脊椎的结构构成的,彼此贴合在一起,如同建筑套件一般。但是变成头骨的脊椎结构形状改变太大了,只有一个诗人的眼睛发现了这一点,辨认出来。

毕加索:哪个诗人?

布拉塞:歌德。他是第一个发现并描述颈椎的人。在一个公墓中,他捡到了一个羊的头骨,然后就水到渠成了。

这个问题让毕加索兴趣大盛,然后,我画了一节颈椎的草图:一根长长的柱状物,两边有中空的圆柱体,一根连接脊髓和大脑,另一根供被保护的器官使用。有三组器官附着在这根柱状物上,这样才能传递各种物质……

毕加索:我能看到胳膊和腿,但是你这第三个器官是什么?

布拉塞:是下颌骨。就跟其他组织一样,它不属于颈椎,而是附着在上面。下颌骨是靠关节连接的,就像臂部和腿部一样,但是臂部和腿部在每一端有韧带连接起来,臂部和手是关节连接的。实际上,在鸟类中,下颌骨是弯曲的,就像手肘一样。蛇的下颌骨也是弯曲的,只是更奇怪一些,因为两端不能绞合,只能靠很有弹性的组织连接起来。实际上,蛇之所以可以吞下整只动物,甚至是庞大的动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聊骨头和骷髅聊了很久。哺乳动物总是只有七节颈椎,这让毕加索特别好奇。

布拉塞:似乎大自然有意要把自己的手捆起来,强迫自己用七节颈椎解决问题,多一节都不行。似乎造物某种意义上依赖于阻碍。为了构成长颈鹿的脖子,大自然必须拉长颈椎,拉到某个特别的长度,因此才有了长颈鹿僵硬、不灵活的脖子。相反,再看看海豚,它基本上没脖子,大自然就把它的颈椎缩短为薄薄的七片,几乎看不见。从五个手指开始,大自然由此产生了人的手,马的蹄,狗的爪,或是这些蝙蝠长长的伞形肋,构成了它们翅膀的甲胄。人们常常批评你太大胆,毕加索,特别是你的变形能力,但是人们应该看到:自然就着这么一个“母题”,做出了多少肆无忌惮的事情!要想更好地理解你的艺术,他们不应该去艺术博物馆,而是应该去自然历史博物馆!

毕加索从“博物馆”中拿出来六个小青铜像,我和它们在一起。在这件杂乱的画室里,找不到一块能作为背景的裸墙,我决定树起一块板子,所以需要一些图钉。我找马塞尔要了一些。但奇怪的是,在这间艺术的实验室中,几十块画布来来去去,画笔和颜料管有几百、上千,但却没有一颗图钉。马塞尔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找到一些,然后用他有齿的小刀拔出来给我。过了一会儿,毕加索回来跟我一起,他的眼睛马上就落在这六只可怜的小图钉上。

毕加索:但这些是我的图钉。

布拉塞:没错,它们是你的图钉。

毕加索:好,我得把它们拿回去。

布拉塞:先别拿!我得用它们做背景。

毕加索:好吧,你留着吧。我把它们留在这儿。但你必须把它们还给我,它们是我的图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中文文字内容,除引用部分外,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如果你想给坚持原创和翻译的艺术君打赏,请长按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两个二维码,一个是一套煎饼果子,另一个您随意。】

 

与毕加索对话:人们总想让我在过去的画上签名,太荒谬了!

接下来这几天,艺术君会发布一篇翻译内容,来自于布拉塞的《与毕加索对话》。其中可以体现出毕加索的性格魅力,以及他对于艺术的观点。

布拉塞,原名:久拉·哈拉斯(Gyula Halász),生于1899年,死于1984年,匈牙利摄影师、雕塑家、作家、电影人。常年生活于巴黎,是毕加索的好友。1999年,他的《与毕加索对话》一书问世于美国。

昨天这桌子上还布满灰尘,现在已经一尘不染。目录、手册、书记、信件,都已清理过,甚至按照大小整理成一堆堆的。毕加索出现了,让我惊讶的是,他很高兴。

毕加索:昨天,我找手电找了一晚上。我讨厌别人偷我的东西。因为想把一切都弄得有条理,我就又把这堆书整理了一遍。也许手电就随便放在其中某个地方了。考虑到这一点,我就把一切都重新整理、清洁了一遍。

布拉塞:那手电呢?

毕加索:我找到了,在我楼上洗手间里面。

毕加索有些事情要去城里办,然后他就出去了,不久,一个女人走进来,胳膊夹着一个用绳子细心捆扎的包裹。她想跟毕加索“面谈”,有些东西要给毕加索看看,认为他一定会感兴趣。有必要的话,女人愿意等一上午。

两个钟头以后,毕加索回来了。女人解开包裹,取出一幅小画。“毕加索先生,”她说,“允许我给您看一张您过去的画。”很久不见的画又出现在面前,这样的情况总是让毕加索感动,他温柔地看着这幅小画。

毕加索:是的,这是毕加索的作品,是真迹。我在耶尔(Hyères)画的这张画,当时是1922年,我在那儿过的夏天。

来访女子:我想冒昧请您在上面署名,可以吗?说起来,拥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但是没有他的签名,可真让人郁闷!人们来我家里,看到它,总觉得它是假的。

毕加索:人们总想让我在过去的画上签名,太荒谬了!我总会以某种方式标明我的画。但有些时候,我会在画布背面署名。所有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直到1914年,在画布框背面边上都有我的名字和日期。我知道有些人散布的故事,说我和勃拉克在塞雷(Céret)的时候,决定不再给我们的作品签名。那只是传说而已。我们不想在画面上签名,那会影响构图。即使是后来了,出于某种原因,我有时会在画布背面签名。夫人,如果你看不到我的签名和日期,就是因为画框挡住了。

来访女子:但是因为这幅画是你的,毕加索先生,您能否帮我个忙,在上面签个名?

毕加索:不行,夫人!如果我现在签了,就等于参与造假。我就等于把我1943年的签名放在了1922年画的画上。不,我不能签,夫人,抱歉。

女子恹恹地收起自己的毕加索,我们继续谈论有关署名的话题。我问他:他是否有意选择了自己母亲的名字——“毕加索”。

毕加索:我在巴塞罗那的朋友们这么叫我(毕加索)。比起“鲁伊斯(Ruis)”,它更有陌生感,更浑厚。大概这就是我选择它的原因。你知道这个名字在哪儿吸引我吗?嗯,当然是其中的两个“s”,这在西班牙名字里很少见。你大概知道,“Picasso”源于意大利语。一个人背负或者选用的名字,有其重要性。你能想象我叫自己“鲁伊斯”?“巴勃罗·鲁伊斯”?“迭戈-何塞·鲁伊斯”?或者“胡安-奈波穆塞内·鲁伊斯”?我都不知道别人给了我多少名字。而且,你发现了吗?在马蒂斯(Martisse)、普桑(Poussin)和卢梭(Rousseau)的名字中都有两个“s”。

然后,毕加索问我,是不是因为两个“s”让我选择了我的笔名——布拉塞(Brassai)。“这来自我在特兰西瓦尼亚的故乡城镇的名字”,我告诉他:“其中有两个 s,不过两个辅音带来的浑厚感,大概也影响了我的选择。”

字母表所有字母中,大写的“S”最优雅。

“还有哪些运动决定了 S 的线条?长久以来,艺术家一直认识到它的美学功效。伟大的英国画家贺加斯在著作《美的分析》中,甚至赞美它有最完美的线条,称其为‘美之线条’。他书中由他完成的蚀刻作品里,展现出多个类似例子,用其表现人的身体、花朵的形状、衣裙愉悦的坠线,或者是一片家具的轮廓。”(法国作家雷尼·于热[René Huygue]《图像的力量[La puissance de l’image]》)

又来了一个访客:诗人乔治·于盖特(Georges Hugnet)。他发现了毕加索过去的一幅水粉,想买下来。“这是你最好的水粉作品,男性和女性舞者的庆祝。卖给我的价格是15万法郎。”

毕加索:那可不怎么贵!我记得很清楚,是在瑞昂莱潘(Juan-les-Pins)完成的。那次盛会在莱兰群岛(Iles de Lérins)的圣玛格丽特岛上(Sainte-Marguerite)。有很多老年人在那儿。他们跳舞的时候几乎完全光着。是那幅吗?好,你可以买。对你来说很划算。

乔治·于盖特离开去买那幅水粉画。我给毕加索看我的二十张作品:是十年前的一系列女性裸体画,构成裸体的,是圆形、曲线、区块。毕加索把它们摆在地板上。

布拉塞:里面的花瓶、乐器,还有女性身体的水果角度,让我很兴奋。在基克拉迪群岛的艺术中都抓住了这些特点:女性与小提琴互相调换了位置。我也很好奇,想知道最大的水果——“海上的椰子”在多大程度上类似女性的背部和下腹部。

毕加索:你说的那个巨大的椰子,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水果。你看到过我自己的那个吗?有人某天把它送给我做礼物。我去拿来给你看。

然后,毕加索就拿来了那个巨大的叶子。我的那个还处于自然状态,表皮粗糙,还有毛。他的已经磨光了,展现出某种异域蔬果的纹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中文文字内容,除引用部分外,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如果你想给坚持原创和翻译的艺术君打赏,请长按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两个二维码,一个是一套煎饼果子,另一个您随意。】

 

博物馆志愿者赵扬:热爱是最原始的驱动力

 

上礼拜天下午,在言几又书店的活动开始之前,一位面容慈善的中年女性找到艺术君,她自我介绍叫赵扬,现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已经从事了10年志愿讲解工作。我们之间交流的时间很短,但是艺术君能感受到,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赵扬老师的脸上、身上都散发出一种柔和的光晕。如果粗略估算一下,十年下来,她的光晕一定影响到上万人。上万人,听到赵扬老师的讲解,领悟到艺术大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对自己、对艺术、对世界有了新的感受。

赵扬老师打动了艺术君,也让我对博物馆志愿者产生了兴趣。现在,越来越多人对美和文化、文明有迫切的渴求,然而博物馆的很多软、硬件设置却不足以满足他们,不能揭示展品背后的人性,甚至有些时候在拒人于千里之外。此时,像赵扬老师这样的志愿者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艺术君给赵扬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她介绍下这个群体,介绍下自己这些年来的收获,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博物馆志愿者的行列里来。

问题发出之后,赵扬老师很快就给出了回复,而且回答得认真、详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赵扬老师走入博物馆志愿者的世界吧。

1、请您简单介绍下自己的经历。

我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当大学老师,再后来去外企一直从事医药相关工作至今。

2、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是有什么因素或者事件促使您做这件事情吗?

我是2006年5月成为国家博物馆志愿者,之后同年成为中国美术馆志愿者。一个很偶然的因素把我带进了志愿服务的团队,那是2005年在国博参观良渚玉器展时,偶然遇到一位老师在为观众讲解,就跟着听了下来,发现讲与不讲真的不一样,会得到更多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美的感受。打听了一下,说是志愿者,当时真的不是太了解,不过倒是留了心,看看什么时候招新人,自己也想尝试一下。

3、从事这么多年志愿者,您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到今年2015年是我从事志愿工作第十个年头了,现在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啊!如果说最难忘的事情好像很难,因为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么就说一件发生在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敦煌大展时的事情吧。

那是敦煌研究院第一次大规模把许多难得一见的洞窟复制模型、以及许多代表性的珍贵雕塑、壁画搬家,从敦煌来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当时轰动一时,每天观众都非常多。

有一天我在展厅里面导赏,走了一个厅又一个厅,跟随的观众越来越多,讲解完毕后正要离开,有一位年轻的女观众上前很礼貌地和我打招呼,自我介绍说是一名幼儿园美术老师,听我讲的非常好,也想带着孩子们来听一次,虽然当时我着急有事情要走,但看着她眼里的热切期盼,还是打电话和教育部主任联系了一下,并告知由于安全问题,不建议孩子们团体来参观,然后应她的要求礼貌留下我的电话就告别了。几天后我们再次在世纪坛展览上相遇,仔细了解才得知,原来那天在美术馆,她是带着自己2岁多的女儿去的,结果为了最后找我联系活动等事情,竟然把孩子丢了在一边,后来还找了半天孩子。她对我说:非常感谢我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提供的热情帮助,看出我很着急要走,但还是帮助她问询了活动事宜,让她非常感动。再后来她也成为了一位志愿者,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4、您觉得从事志愿者带来了哪些收获?

  • 丰富了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古代遗珍,比如瓷器,青铜器,玉器,传统绘画,家具等等各大门类的专业知识(馆方会有专门培训和专家讲座)。
  • 开阔了视野:国家博物馆和国际上各大博物馆有官方合作交流,所以有机会看到各类大展,比如刚刚结束的玛雅展——让我了解了已经消失的一段古老文明;正在举办的罗丹雕塑展——这位20世纪西方最伟大雕塑家的代表作品几乎全部囊括;以及近期开始的波兰珍品展——让我们更加全面地通过艺术史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
  • 增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准备每一个展览的讲解(尤其是馆里没有安排讲解的展览),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资料,并与展品相结合,参展线路设计,观众互动构思,然后结合馆方现有的宣传资料,综合而成最后的讲解内容。但随着每一次的讲解,会有更多有趣的构想,新鲜的信息,比如我会随时把每晚看书的知识点加入进来,和展品寻找更完美的契合,或者一些新发现的问题也会查询后再补充进去,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观众的兴趣点做不同的导览侧重点,因为知识点越来越丰富,讲解起来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 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工作,生活中获益匪浅。
  • 其实更多的是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友谊。比如在每次讲解完后会有很多观众不愿离开,向你表达感谢,提出各种问题,天气热送纸巾,要求合影留念,互留电话,预约下次讲解时间,带更多的朋友来听等等,现在很多都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看展览。

5、您身边的志愿者团队大概是什么情况?他们中有哪些人是您觉得印象深刻的?

身边的志愿者各年龄层都有,包括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中坚力量是40岁以上、尤其是退休的老同志们。大家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无偿为观众服务。有些志愿者老师都70多岁了,还是坚持每周服务,有的老师离家很远,尽管每次往返车费都要10元以上,只要有观众朋友邀约,一周会来3-4次,因为是讲解非官方展览,所以不计入服务工时(每年对志愿者有上岗时间要求),真是又出钱又出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感动。

6、如果其他人想参与成为志愿者,他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又有哪些途径?

如果想成为志愿者,首先应该有一颗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真诚心,一种责任感。否则仅仅是凭一腔热情,或者说是看到身边朋友从事这个工作,自己仅仅是为了赶潮流,满足一种虚荣心、好奇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都不会做长久。另外就是最好有时间上的灵活性,因为经常有培训或者活动,如果是坐班的人很难坚持长期周末服务。当然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文化历史知识,因为目前来说志愿者主要工作内容是讲解,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知识,很难迅速进入角色。

报名途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大的博物馆每年都会在官网公布招募志愿者公告,网上报名即可。

7、对于想成为志愿者的人,您有哪些建议?

就像前面说的,首先需要从内心深处渴望接触,了解这些穿越了人类历史文明长河的艺术品,不断地去深入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乐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观众朋友们分享。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同时自己内心也变得充实,收获快乐,收获感动,收获爱。

可以先利用休息时间多来博物馆,多看展品,同时接触一些志愿者老师,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服务内容,再和自己做比较,看看是否适合自己或者说我离这个要求还差多远,有个大概认知。也可以去书店买些历史书之类的看看,看一些探索发现类的片子,国宝档案也不错,这样日积月累也很有帮助(我的经验体会)。

一定不要盲目的去做这个事情,最好是本人有兴趣,热爱学习,家人理解支持,工作时间有弹性,否则可能真的无法坚持。

8、您最喜欢哪些艺术家?以及哪些作品?为什么?

我喜欢的艺术家很多啊。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家:齐白石,傅抱石,我最喜欢。前者是大写意花鸟画大师,笔下的工虫刻画极精微,又开创红花墨叶一派,把农民的质朴情怀融入文人画当中,构图充满趣味,雅俗共赏,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者是山水画大师,开创了破笔散锋的抱石皴,笔下天风海雨,飞瀑林泉,遥遥有声,气势之大,无人可比,真是不世出的奇才。代表作很多,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

西方艺术家比较多,比如拉斐尔前派的绘画作品,刻画了略带忧郁,但又如此美丽的女性形象,还有莫迪里阿尼笔下被拉长的略带伤感的女人(当然他的悲剧性的人生也令我不胜唏嘘),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当我站在这两幅名作之前时,感叹艺术的经典与唯美达到了一个极致。当然印象派里画幸福的雷诺阿,笔下各种甜美的女子,花朵,著名的煎饼磨坊舞会(在国博亲眼目睹),莫奈晚年的睡莲,光影闪烁,色彩交织,令人惊叹。梵高自不必说了。最后一定不能不说的就是可以和齐白石老人相媲美的毕加索,无论是年龄(都是90多岁去世)还是创造力,在他一生当中数次创新艺术风格,一直在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之梦想,在有生之年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不是死后哀荣,幸运。

还有一位,我最敬佩的,也是讲解时流泪的一位艺术家——透纳,英国风景画大师,把风景画提高到与历史画,宗教画,肖像画同等重要的地步,一生坚持探索光,可以说是追逐光的艺术家,青年既已成名,但却抛弃所有—名声,财富,晚年孤独死在他一生热爱的光中。代表作虽然是暴风雪,但我更喜欢晚年的作品——光之探索的杰作。

9、是什么让您坚持了这么久?

我只是众多坚持在博物馆做导览的志愿者之一,于我个人来讲,热爱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对于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令我乐此不疲,随着时间的推移,越了解越欣赏,以致沉迷其中,乐而忘返。所以说这么长时间的坚持并没有您说的那么难啊,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看了赵扬老师的访谈,对志愿者事业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全文】,前往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园地”页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