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琴课 by 坦纳

Banjo Lesson, Henry Ossawa Tanner(USA), 1893, Naturalism, Oil on Canvas, 125 x 90 cm, Hampton University Museum, Hampton, Virginia

班卓琴课,亨利·奥萨瓦·坦纳(美国),1893年,自然主义,布面油画,125×90厘米,汉普顿大学博物馆,汉普顿,维吉尼亚

亨利·奥萨瓦·坦纳(1859-1937)是19世纪最成功的非裔美国人艺术家之一,享有国际声誉,这一点很少有黑人艺术家能达到。他的作品在巴黎的年度沙龙中展出,1897年,他因为自己的作品《拉撒路的复活》得到法国政府为他颁发的奖章。他也是第一名成为美国国家设计学院正式成员的非裔美国艺术家。

坦纳于186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3年后《解放奴隶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提出,宣布奴隶制在美国非法。尽管他的宗教风俗画最为出名,坦纳的一个艺术目标,是要激发人们对黑人社区的共情心理。

画中的黑人演奏着班卓琴,这是19世纪绘画的常见主题,坦纳在场景中加入了一些温柔氛围。画中人物的关系并不明确,但是他们的身体很接近,指导演奏的主题、前景中的家居生活用静物,这都为场景注入一些家庭的亲密感。温暖而接近神圣的光沐浴在两人身上,强调出坦纳对他们的关心,同时展现出他在艺术上的超凡技巧。

尽管他在世期间就已经享有盛誉,坦纳后来受到批评,指责他使用明显的“欧洲”风格,从而拒绝了自己的黑人传统。就像他的主题一样,他的作品希望达到社会的合法性,同样也与之前的社会规范有紧密联系。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一天一件艺术品”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

湾流 by 温斯洛·霍默

Gulf Stream, Winslow Homer(USA), 1899, Naturalism, Oil on Canvas, 72 x 124 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湾流,温斯洛·霍默(美国),1899年,自然主义,布面油画,72×124厘米,大都市博物馆,纽约

温斯洛·霍默(1836-1910)的职业生涯从插画师开始,他常常创作带有叙事或是寓言意味的画作。虽然他把自己的水彩画看作最得意之作,但他之所以得以闻名、成为19世纪晚期美国重要的海洋画家,是因为他在油画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他在1885-1885和1898-1899两次在冬天前往巴拿马之旅中的成果。

这幅作品中揭示的寓意,就算是画家的仰慕者也会感到不安:在一艘桅杆断掉、随浪漂浮的帆船中,尽管远方龙卷风不断接近,周围鲨鱼虎视眈眈,黑人仍要尽力掌控这脆弱的小船;象征了面对毁灭时的英雄主义。

1900年,画作首次展出于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成为评论家的争议焦点,画家也多次重新绘制该作品。当时,它的标价为4000美元,已经是天文数字,没人认为能卖出去,但它从那时起就已经获得国际赞誉,因为这是一副描绘欧洲传统海难场景的古典之作。英国画家透纳的《运奴船》和杰里科的《梅杜莎之筏》构成了艺术上的参考,而霍默明显是要挑战这些大师之作。蓝绿色的大海和粉色的天空是个人化的重新演绎,没几个人能用如此华丽的技巧做到这一点。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一天一件艺术品”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

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拉图尔

The Repentant Magdalen, Georges de La Tour, c1635/1640, Oil on Canvas, 113 x 92.7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乔治·德·拉图尔,约1635-1640年,布面油画,113 x 92.7厘米,国家美术馆,华盛顿

在《新约》中,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个妓女,受耶稣感召,成为信徒。因为她过去犯下的罪和她后来的忏悔行为,她成为忏悔仪式(Sacrament of Penance)的象征。

画中的马利亚,面貌沉静,看不出她过去犯下的罪,只有露出的左肩能提供一点点线索(这一点在昨天介绍的《窗前两妇人》也有体现),但是也并不明显。她左手摸头盖骨,右手托腮,沉思时,眼睛望着前面的镜子,还有镜中的头骨。头骨和镜子,都是生命易逝的象征。

她的面前,是画中唯一的光源——一支蜡烛,这蜡烛被头骨遮盖,整个画面的主体因此被黑暗占据,同时笼罩着神秘的气氛。然而,蜡烛也为马利亚恬静的脸庞上投射一层金黄色的圣洁之光。

乔治·德·拉图尔注重由卡拉瓦乔的传统衍生而来的光-影二重性,并将之化为一种近乎简约的个人风格——形象轮廓简洁、不加雕琢。他的作品中,一些通俗题材的作品更广为人知,他曾绘制多幅关于赌博和出老千的风俗画,也许是其中人性的冲突令他入迷吧。

  1. The Repentant Magdalen
  2.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p 223

 

烹蛋的老妇人·委拉斯贵支

An Old Woman Cooking Eggs, Diego Velazquez

1618年,布面油画,99 x 169 厘米,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爱丁堡

这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在塞维利亚时期的一幅风俗画作品。用心观察,画中的用光和阴影效果与我们介绍过的卡拉瓦乔的作品非常类似。强烈的光源位于画面左侧,照亮画中老妇人的脸、衣服、烹蛋的炉子和一系列厨具。左边的小男孩由于背对光源,脸上虽被照亮,但是深色的衣服已经融入背景之中。

放大画面,仔细观察锅中的鸡蛋,我们不得不叹服画家出神入化的技巧:高温下的蛋清,因浓度不同,有的清澈透明,有的白皙透亮;蛋黄同样有其质感上的变化。锅上反射的光的处理同样令人赞叹。

着力刻画的,还有两个人物的手。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动作、形态,感受到这几只手的皮肤、触感和温度。

画面的整体用色虽然以暗色为主,但是画家仍然将它们调和得十分和谐。采取的椭圆式构图,让观者有亲近之感。

欣赏风俗画,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宗教故事和希腊神话,虽然画中人生活的年代已经距离我们500多年,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今天仍在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幅画采取的卡拉瓦乔式的用光方式,称为:Chiaroscuro。一个意大利词汇,字面意义是“光明与黑暗”,在绘画上,就是说通过色调的强烈对比,强调出画面主题的不同体量和立体感。这种技法后来在雕塑和摄影中都有使用。 在卡拉瓦乔之前,这种方式就已经被采用,但是在卡拉瓦乔身上得到发扬光大,并延伸出一个新的专有词汇——tenebrism(有译为紫金色黑暗派)。

多说几句:

委拉斯贵支的这幅画,拥有着摄影照片般的精确,然而摄影照片却很难有这幅画所体现的质感。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出: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都是围绕着“seeing & knowing”螺旋上升和前进的。Seeing,所见,见到的是客观;knowing,所知,知道的是主观。如果对比绘画和摄影,摄影更像是seeing,绘画是knowing。随着技术发展,Seeing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而knowing则需要艺术家一方面掌握seeing的角度,还要具备相当的技巧和能力,才能把自己的knowing表现出来。也正因为绘画方式可以让艺术家选择表现哪些自己的knowing,他可以忽略不重要的细节,以线条、光影、质感、色彩、构图等手段强调画面的主题,让观者看到他希望观者们看到的东西。在这方面,摄影有着天然的不足。

看到梵高的那副《阿尔勒的卧室》真迹时,我完全倾倒于其强烈的表现力,虽然是小小一幅画,但是我能感受到那些家具的斑驳、地板上岁月雕蚀的痕迹、那些衣服的褶皱,还有空气在房间里的弥漫,甚至可以感觉到空间里的尘埃与味道。这些东西,如果要求一幅摄影作品做到,似乎太难了。

  1. An Old Woman Cooking Eggs – Google Art Project 
  2. Old Woman Cooking Egg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3. Genre work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4. Tenebrism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拉奥孔· 罗得岛的哈格桑德罗斯、阿提诺多罗斯和波利多罗斯

Laocoön and his sons, Agesander、Athenodoros及Polydorus

公元前175年-前50年,大理石,高242厘米,梵蒂冈博物馆,梵蒂冈

拉奥孔是Acoetes之子,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罗的祭司。拉奥孔为了表明特洛伊木马是一个诡计,用一把长矛刺向木马,不料导致杀身之祸。毒蛇是太阳神阿波罗或是海神波塞冬派出来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同遭荼毒。拉奥孔之死让特洛伊人相信木马是用于献祭的圣物。

“用躯干和手臂的肌肉,来表达出绝望挣扎中的努力与痛苦,祭司脸上痛苦的表情,两个男孩子枉然的扭动,以及把整个骚乱和动作凝结成一个永恒的群像的手法,从一开始就激起一片赞扬之声。”[3]

这件雕塑有种律动之美,那毒蛇就像五线谱一样,将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这三个音符连在一起。拉奥孔自然是最强音,两个儿子的动作既有其独立性的同时,也反衬出拉奥孔的中心位置。三者一起,让我们体会生命苦痛的同时,也认识到雕刻艺术的伟大。

  1. 拉奥孔与儿子们-Wikipedia
  2. 拉奥孔-Wikipedia
  3. 艺术的故事》 p 111

圣彼得受难·卡拉瓦乔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 Caravagio

1601年,画布油画,230 x 175 厘米,罗马,圣玛利亚德尔波波洛教堂切拉西礼拜堂

背景:

彼得原来是加利利海边的渔夫,与耶稣的第一个门徒安德烈是兄弟,在安德烈的引荐下,彼得得以成为耶稣最初的门徒之一。在耶稣死后,彼得成为使徒中的领导,使徒彼得、约翰与主的兄弟雅各,被称为教会的三大柱石。基督教圣经中记载耶稣曾在被捕之前预言,彼得会在鸡啼以前连续三次不肯承认认识他。结果,他在耶稣被审讯时因为害怕,果然三次不肯承认与耶稣的关係。为此,彼得一直都很后悔。所以后来当他在罗马殉教之时,在行刑者要把他挂在十字架上时,他要求把他倒过来,因为他自觉不配与耶稣同样的死法。

解读:

这幅画正是圣彼得被钉上十字架后,十字架正要竖起来时的场景。三个行刑者都没有得到正面刻画,观者看不到他们的眼睛,而他们的身体语言似乎在说明:他们已经倾尽全力,但要抬起这样一个老人的身体,他们似乎已经不堪重负。再看最上方的行刑者,他虽然努力拉动绳子,但整个体态非常像是背负着十字架踯躅前行的罪人。

圣彼得脸上没有一般受刑者因极度痛苦而狰狞的表情,他用一只手努力支撑起他强壮有力的身体,将眼睛望向画外,让人不由得想知道:他在看谁?他的眼神中似乎带有一丝期许,似乎是在告诉他所望之人:你们要继续我的事业,去挽救世上有罪的人。

画家卡拉瓦乔,被称为开创了“自然主义”体系,他“摒弃理想化的表现方法,在写实上别开生面。以他为标志,欧洲绘画愈益加强了人的描绘,也就是说以人为主题的绘画逐渐代替了以神为主题的绘画”[7]。在他之前,以宗教为主题的绘画总是着力表现宗教人物和角色的完美,都是阳春白雪,不食人间烟火。而他则常常以下里巴人为模特入画,他的圣母仿佛邻家女孩,他笔下年轻的耶稣,更像是每天和你打招呼的、隔壁王大爷家刚上大学的小儿子。在他另一幅名作《圣母升天》中,有谣传说:那生命因死亡而更得以升华、升天的圣母,其模特是一个溺水而亡的妓女。当时的教会和委托人因此而指责他离经叛道,也就不足为奇。可仔细想一想,对于以宗教为唯一救赎的饮车卖浆之人而言,那完美的天使、圣母、圣徒,此前绘画中对这些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更像是一种欺骗: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怎么能告诉我如何在面对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的时候,还能寻找神性?而卡拉瓦乔,“在艺术中,是他第一次全面正视人类的生存现实,人性的升华与堕落、它的荣耀与卑下的物欲,他都尽收眼底,并以爱化之为伟大的艺术”[8]。“往往是那些捧读《圣经》最虔诚、最专心的艺术家才试图在脑海中构思神圣事迹的崭新画面。”[9]

卡拉瓦乔在光影和明暗的处理上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在他以前,绘画中光的功能必须强调神的威严,照明集中在画面作主角地位的神的身上。显然光的亮度并不强烈,与后来的绘画相比,它只给人以朦胧的感觉。卡拉瓦乔把光照的亮度增加了,并且把日光变成照明的光,因而光影单纯、清晰,从而体积感也加强了,使人物具有雕刻般的重量感。由于灯光照明的关系,或者由于强调画面的主要部分,背景往往是暗褐色的,画中明暗的对比也因而更显强烈。”[7]

参考资料:

  1. St. Peter – Olga’s Gallery
  2.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Caravaggio)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3. 西门彼得 – 维基百科
  4. Caravaggio: 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5. Great Works: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1601 (230cm x 175cm), Caravaggio – Great Works – Art – The Independent 
  6. Caravaggio _ Peter 
  7. 欧洲绘画史》p 118
  8.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p 178
  9. 艺术的故事》 p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