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 Reinhardt 的“如何观看”系列,今天介绍第三部分,前两部分请点击下方链接。
第三部分,是 Ad 谈自己的本行:抽象艺术。题图就是他的作品:《无题》。
Ad Reinhardt 是和波洛克、罗斯科同期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所以说起来就深入浅出,一针见血。
《无题》by 杰克逊·波洛克
抽象艺术有很多作品的标题叫《无题》,然后是第多少多少号,就是因为艺术家不希望用标题来桎梏赏画者,正像“再现”不应该成为绘画艺术的桎梏一样。
《无题》by 罗斯科
来看“如何观看抽象艺术”的全图。
上方文字:
继续阐述当代艺术。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形式,抽象绘画常被比作室内乐和爵士(好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Ad Reinhardt
注意最左边的这一条:
这棵从柯林斯罗马柱下长起来的树苗,正是艺术史的象征。它从古希腊(柱式)和古埃及(埃及法老画像)发芽,在古罗马成长,枝桠上是现今摆放在梵蒂冈的《拉奥孔》,中世纪、文艺复兴到近代都用一个天使和两个魔鬼代替,毕竟宗教主题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主流。
说到这里,想起来一个有趣的事情。
西方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常见的模式,讲述艺术家的才华来源:一个年轻人,充满野心,想要扬名立万。魔鬼适时出现,与年轻人做交易——用才华换取灵魂,于是有了后面竖子成名的戏码,他的艺术,像天使一般打动人。然而,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从德国的《浮士德》到意大利的帕格尼尼(写出《魔鬼的颤音》和《女巫之舞》),再到美国的蓝调吉他大师 Robert Johnson皆是如此。
大概凡夫俗子对于这些天赋才华的人总是同时充满崇敬和畏惧吧。
那棵树苗再往上,就长出了抽象绘画。
树中间,有一句毕加索的话:
“试图解释图画的人,常常都是白费力气。”
所以,艺术君也是在白费力气。
①
图中文字(从最左上角开始,逆时针翻译文字):(树叶) 窸窸窣窣,(微风)沙沙飒飒,(地上)呜呜咽咽,(水波)哗哗啦啦,(鸟儿)叽叽喳喳。
当你“跟自然交流”的时候,你亲身享受的是美丽的自然声响,这都不是“人造”的。
②

图中文字:节目表。(玩具火车)嘟嘟嘟。“来点儿音效啊,兄弟!”
有些“人造”的声音(歌剧、标题音乐等等)模仿、或者描绘自然的场景、行动或是某些东西。
③
图中文字(右侧从上到下):秩序、平衡、时间-空间、旋律、节奏、和谐、声调、肌理、颜色、摇摆。音乐史、音乐会、如何演奏……
很多“人造”的声音并不试图模仿自然,人们就是要欣赏它们自身的节奏和结构。
④
图中文字(从最左上角开始,逆时针翻译文字):绿色、棕色、红色、蓝色、黄色、橘色、紫色
当你“跟自然交流”的时候,你也在亲身享受美丽的自然光线,这些光线不是“人造”的。(“只有上帝才能造一棵树。”)
⑤
图中文字(从左至右):新泽西。“把袖珍相机塞给他,小明。”
有些“人造”的视觉图景(绘画、插图等等)模仿、或者试图再现、后者试图提醒你自然风景和相关联系(二手的)。
⑥
图中文字(从上至下):“哈哈,这表现了什么?”“你又意味着什么?” 如何绘画、展览目录、现代艺术、艺术史。
有些“人造”的视觉图景(抽象、非客观的绘画)试图重新创造线条、颜色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并按照这样的方式欣赏。
* * *
“如何观看”系列前两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图片归Ad Reinhardt Foundation 所有,点击【阅读原文】查看How to Look 系列的漫画。
中文文字内容,除引用部分外,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你想向艺术君提问有关艺术、翻译、或者高效工作相关工具的有关问题,请长按艺术君的“分答”二维码。
如果你想给坚持原创和翻译的艺术君打赏,请长按或者扫描“分答”下面的二维码。两个二维码,一个是一套煎饼果子,另一个您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