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我们自己的欣赏方式,避免被人洗脑?

 

上一篇有关《秋千》的文章,是“爱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个系列的主题,有人觉得生拉硬拽,有人认为恰如其分,无论如何,这都是艺术君自己欣赏艺术的方式和角度。当然,经典的艺术品的意义是不能穷尽的。时代变化,一件艺术品能被有缘人发现全新的意义。

艺术君在“爱欲三部曲”系列第一篇中开宗明义提到,欣赏一件艺术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 故事背景
  • 画面分析
  • 含义解读

必须说明,这么分有简单粗暴之嫌,真正的专业人士看了恐怕要哑然失笑,但对于大部分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三分法”不失为一块好的敲门砖。

既然是敲门砖,进了门之后,个中玄妙就要靠每个人自己体会了。所以,一幅作品的故事背景和画面分析也许总有不能偏离的主题或技法,而在“含义解读”部分,就要靠每个人自己的经历、情绪、运气,甚至是观看时的季节、气候、温度。每个人在面对一个作品的时候,他的解读一定是来自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验。只有你把自己的感悟放进去,这幅画才算是你的。

这些东西凝聚起来,就可以帮你养成自己独特的欣赏方式,也就能从一件艺术品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惊叹或悲伤,欣悦或沉思。与人分享也好,自己消化也罢,当你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意义了。

说了上面这些,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呢? 只要你有下面的三颗心。

第一颗:动心。

艺术君之前写过:欣赏一幅画,从心动开始。动心之后,可以看到更多细节,触发更多感受,产生更多思考。

也不要管一幅作品的年代、作者、材质、形式,即便是三万年前的远古壁画,只要它能打动你,对你来说,这件作品就是当代的。

这里想简单谈谈欣赏和鉴赏的区别:欣赏,是主观的,更多从情感出发,即便是一幅街边商店里的无名风景画,也有可能触动你的童年记忆,让你热泪盈眶;鉴赏,是客观的,是站在理性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队列中,对一幅作品做出评判。

当然,二者绝非完全对立的关系,一件艺术经典,既有可能从中发现笔触发展的源头,也认识到它的开创性,同时也会让人站在面前浑身起鸡皮疙瘩。

当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能让你动心。画廊中几十幅画,艺术君常常也是走马观花。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君缺乏的可能是——

第二颗心:耐心。

很多时候,我们要先去感觉艺术,然后才能慢慢出现艺术感觉。

很遗憾,一个人感觉最敏锐、最容易与艺术产生联系的时候,是他/她的童年时期,这个人的认知系统就像婴儿的皮肤,柔软、敏感、富有弹性。长大了,也就慢慢粗粝了。因为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受到各种规则或者潜规则的约束越来越多,人不得不付出更多心力去应对自己不愿意做也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耗费更多能量。所以,开了一天会之后,再要求自己去调动心力去欣赏艺术,或者去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以在将来欣赏艺术时加以调动、呼应,的确是强人所难。

因此,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只能更耐心,用时间补充更多细节,用文火,慢慢炖出一件艺术品的味道。

耐心,还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道德判断。

在一个言论被压制、信息被控制、思考被限制的社会里,我们被灌输的所谓道德观,很可能是别有用心的、甚至是习惯成自然、不再有意而为之的人们扭曲而成的,甚至大家都感觉不到自己被灌输。

站在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面前,也许它的大胆、狂放让你惊诧,甚至它的“无耻”会让你感到愤怒。这时候,如果转身离开,你就放弃了一个最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艺术的机会,不妨反躬自问:为什么我会惊诧、愤怒?是什么元素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我过去的什么经历让我这么想?

并不是说你的惊诧、愤怒完全不合理,恰恰相反,产生这样的情绪,正有其本身的道理、缘由,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媒体,可能来自家人。

一个观念、一些经验,在某些时空背景下,也许是合理的,而当社会进步之后,这些观念、经验已经过时了。再加上那些人为制造的大脑清洗剂……

艺术君想说:上面的问题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尤其严重,除了最严重的封锁问题之外,语言导致的文化和观念的相对封闭性,使得中文互联网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毕竟大多数前沿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都以英文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就算是为了吸引眼球的八卦,转换成中文之后,也会被人加入别有用心的私货。比如前不久传了这样一篇来自英文主流媒体的文章,说美国的监狱系统中,方便面已经取代香烟,成为新的货币系统,其中尤以中国和韩国产的方便面最受欢迎。如果真得搜索一下信源,就会发现有关中国方便面的内容纯属胡编乱造。

类似的问题有三重危害:第一、它把虚假的信息混淆到真实的信息中,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第二、为了验证信息是否真实,阅读者必须花时间反查原文来源,从而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获取成本;第三、长此以往,中文信息的权威性完全崩塌,我们只能是看看而已,就算是真实可信严谨的文章,我们也不再认真对待。长期而言,第三种危害更为持久、严重,因为对于大部分不能顺畅阅读中文的读者来说,他们找不到一个可以相信的信息来源。怎么办?我们只能依靠家人、朋友的口口相传,而没有科学的、理性的意见以资参考。这就很容易产生偏狭、虚无、极端……

当然,这样的问题绝不仅限于中国。看看美国如火如荼的大选,床破这样的人竟然能走到这么远,还得到那么多人支持,也与人们接受片面的信息有关。

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艺术家是最敏感的发现者,媒体学家麦克·卢汉有言道:

与技术遭遇时,严肃的艺术家是唯一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他能够认识到感官知觉层面的变化,而且是这方面的专家…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麦克·卢汉还有一句话:“艺术家总是在为未来书写详细的历史,因为他是唯一通晓当前的本质的人。”

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让你惊诧、愤怒时,也许正是因为他触碰到了这个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时不妨耐心思考,提问自己。

有了动心和耐心,就可以带动第三颗心——

好奇心。

之前引用过《旅行的艺术》中的一段话,用来解释好奇心的重要最合适不过:

艺术不可能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创造热情,也不可能是从凡人所缺乏的情感中产生,它只是推波助澜,诱发出更深刻的感受,使我们不至于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

有了好奇心,我们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才不会变得麻木。

而在借助好奇心探索美的旅程中,“我们想要从哪里开始艺术之旅,艺术作品就从哪里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阿兰·德伯顿《旅行的艺术》)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书中,作者罗斯玛丽·兰伯特说:

其他人的自我表达,即艺术,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周围一切所闻所见的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对建筑、绘画和制作品的理解,也都是自我理解的一部分。

在艺术君看来,好奇心让我们不断打破自身所属的牢笼,解放自己。人类文明能够发展到现在,就是不断权力下放、突破禁忌、解放自己的过程,从解放身体、到解放心灵。但每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自由的时候,总是会发现新的牢笼。就是在这种不断突破中,艺术才得以发展,人类文明才得以发展。从文艺复兴,到互联网,不离此路。

而当我们自己养成了独特的欣赏方式和能力,也就能深入认识艺术家发现的问题,想要表达的意见,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人愿意被人洗脑,也没有人愿意成为传声筒,不是吗?

“爱欲三部曲”系列过往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图来自 Chris Ford@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chrisschoenbohm/5637361857)

以上中文文字内容,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你想向艺术君提问有关艺术、翻译、或者高效工作相关工具的有关问题,请长按艺术君的“分答”二维码

如果你想给坚持原创和翻译的艺术君打赏,请长按或者扫描“分答”下面的二维码。两个二维码,一个是一套煎饼果子,另一个您随意。

“魔性”的宝莱坞,从这里传承古老的《爱经》

 

“魔性”的宝莱坞,从这里传承古老的《爱经》

2016-09-23

郑柯
一天一件艺术品

“快进!快进!!把这段跳过去!”

艺术君有一个朋友,最讨厌看印度电影,准确地说,最讨厌那些“强行”植入的“舞蹈片段”——特写:男女主角含情对视;镜头往后拉:然后且歌且舞;镜头再往后,往高处走:直到所有路人都加入进来,本来是两人的内心戏,最后变成所有人的大爬梯。

艺术君觉得吧:很多时候,这样的片段跟剧情没啥关系,跳过去还好;但有时候,他们的唱词会带动情节发展,深入表现人物性格,跳过去,就错过,不跳过去,又确实有点儿闹心……

必须说明,这里绝没有任何歧视,只是个人习惯不习惯、喜欢不喜欢而已。艺术君还有一个朋友,他就特别喜欢这些歌舞片段。

当我们遇到一个不熟悉的东西时,很容易凭借第一印象判断好恶,给它打上标签。这种感受和判断,来自每个人自己过去生活经验的积累,包括亲友聊天、书刊杂志、道听途说,还有微信公众号。这其中当然有真知灼见,但也少不了偏见的容身之地。

跳过那三分钟的歌舞镜头,一概以“印度舞”或“宝莱坞”称之,实际上你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印度舞”绝不是“印度舞”这么简单。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古典印度舞可以分为七种、八种或者十一种流派,它们各自来源不同,舞蹈语言、风格、动作不同,讲述的故事和背后的宗教含义也不一样,是一门儿很深的学问。

有一期《锵锵三人行》,窦文涛请到了舞蹈家刘岩,她曾介绍说:

古典的七个流派,讲的都是宗教故事,印度教的故事,本来用文字表达的,它用整个舞蹈讲出来了,非常厉害。……我看过一个印度舞蹈家的纪录片,变换无穷,几千种手势,都在讲一种故事。

咳咳,跑偏了,跑偏了,今天不是要讲这些舞蹈流派和手势的,艺术君也不敢胡噙。今天要谈的,是下面这幅蕴含宝莱坞歌舞传统的画,照样属于“爱欲三部曲”系列。

这张画名为《克利须那与放牛女郎》,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本身不大,从图中旁边的比例尺就可以看出来,长26厘米,宽18厘米。它属于1610年前后制作的册页,是莫卧儿王朝绘画风格,来自匿名画家,隶属印度的拉贾斯坦邦拉其普特人(Rajput)。

整本册页的英文名为:The Manley Ragamala,Manley 来自于该册页最后的英国收藏者,Ragamala 的字面意思是“旋律的花环”,是指整本册页中,每一幅画对应一段音乐,或者某种情感、某段特定时间。

画中戴冠男子,是克利须那(Krishina),又称为黑天,他是印度教崇拜的一个主神,有三大职能:作为梵天(Brahma),创世;作为湿婆(Shiva),破坏;作为毗湿奴(Vishnu),保护;克利须那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

克利须那右手拿着一种笛子类型的乐器,左手中是一罐花朵,里面点缀了孔雀的羽毛,还有花环。身上的亮黄色,是传统中克利须那衣着常呈现的颜色,同时,也是当地在春天到来时,地面茂盛的黄芥末花颜色,想想你吃热狗时浇上去那黄黄的芥末酱,就是这个颜色。能够画出这个颜色,是艺术家使用了高质量的姜黄根粉。

画中的克利须那,身边有6个奏乐侍女,在印度教传说中,她们的本质工作是牧牛,侍女各自持钹、铃鼓等传统印度乐器,围绕在主神身边,翩翩起舞。看最左边侍女的动作,好像刚从宝莱坞电影场景里跳出来一般。她旁边的这位,拿着一个可以喷的器械,向克利须那身上喷射颜料,正好被笛子挡住了。

这些侍女个个身材丰满,人人双目含情,下面几句诗,描绘了此类场景:

他蓝色的身体上,穿着黄色的便鞋和衣服,披着莲花花环,

在他的舞蹈中,耳朵上的珠宝不停跳动,在他微笑的两颊边摇晃,

克利须那在这里欢愉,和这些让他欢爱的迷人女子

他抱过一个女子,亲吻另一个,抚摸着又一个美丽的姑娘

他看着另一个可爱的少女,面带微笑,开始追逐下一个姑娘

克利须那在这里欢愉,和这些让他欢爱的迷人女子

再看画面上方茂盛的树木,还有下面河边丰茂的水草,正如艺术君在《爱欲三部曲之丽达与天鹅》中谈到的,这都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同时,树木和河中的禽鸟,都是成双成对出现,也在暗示爱的主题。

印度各地神庙里面,有很多激烈的性爱场面,印度教众神们,和各种女子交媾;还有那本流传2500多年的古老《爱经》。

不过,即便是《爱经》,也绝不单单是“体位大全”:全书只有20%与此相关,主要讲述爱的本意、家庭生活和人类生命衍生的各种愉悦感受。在学者 Jacob Levy 看来,《爱经》想要探讨关于爱的思考和观念,爱触发的欲望,欲望维持的爱,以及爱和欲望在不同情形下的好坏之分。

因此,像这样的画作,探讨的也绝不是简单的性爱,而是“神圣之爱”,是人对神的无条件的爱。就像基督教里面阿西西的圣方济、还有艺术君介绍过的圣特蕾莎,她在对基督的无限崇拜中,获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巅峰体验。

本质上,这些隐喻式的词语和图像,就是在强化这种奉献精神的情感高度。

类似主题的艺术作品,从公元十世纪开始在印度次大陆流行。为什么?因为那里的道德要求日渐收紧,女性只能隔离起来,而社会上对于妻子的贞洁的压力也在不断增高。接下来,关于毗湿奴的诗歌越来越多,因为希望以此替换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渴望。类似今天这样的画也是如此,其中蕴含了强烈的情感。一个层级严格的、家庭和贞洁观主导的社会中,人类正常欲望会被挤压到另一种侧面。

想想咱们,1958年反特电影《英雄虎胆》中,王晓棠扮演的年轻女特务阿兰,成为多少“六零后”少年青春期的梦中情人。

而以禁欲、克制为美德、原则的天主教欧洲,又能产生那么多裸女为主题的画,也是其来有自。

于是,积聚起来的情感,在绘画、音乐和宗教中得到释放。看着这样的画,观者自己似乎也沉浸进去了。在圣河边、在神圣喜乐的律动里,观者和克利须那及其侍女们、和其他鸟禽成双成对一起喜乐。

9月12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刚刚结束了一个展览,展出印度拉其普特(Rajput)宫廷的绘画,展览的标题就叫《神圣的喜乐》(Divine Pleasures),将近100张绘画,创作于16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旁遮普山脉的宫廷之中。正如前面所言:这些画主要供皇家享用,艺术家将自己的想象力展现在画面之中,从而强化广为人知的宗教、准宗教和世俗化的文本和主题。在皇家统治者的资助之下,印度北部发展出来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希望借助个人的奉献,找到某种神圣的表现手法。看看下面这些画,可以加深理解,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前往大都会博物馆网站观看所有展品大图:

所以,下次再看到印度电影中那些突然开挂的舞蹈家们,不妨想想:他们原本希望向神表现自己的虔敬,顺带着表达一下自己作为人的各种渴望。

今天这篇依旧属于“爱欲三部曲”系列,下面是该系列之前发布过的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中文文字内容,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你想向艺术君提问有关艺术、翻译、或者高效工作相关工具的有关问题,请长按艺术君的“分答”二维码

如果你想给坚持原创和翻译的艺术君打赏,请长按或者扫描“分答”下面的二维码。两个二维码,一个是一套煎饼果子,另一个您随意。

Read more

“爱欲三部曲”之前传:回顾《艺术君的自白》

这篇《艺术君的自白》写于三年前,是对艺术君为何选择艺术普及的回答。

毕竟是三年前了,文中有些想法,当时也不是很明确,前两天读到潘诺夫斯基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其中有关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者的说法,让艺术君颇有共鸣,于是斗胆作为“自白”的引文。

潘诺夫斯基号称艺术史界的“潘神”,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史家之一,与《艺术的故事》作者贡布里希成“艺术科学”的掎角之势,二人又与另一位29世纪伟大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三足鼎立。

人文主义(humanism)……与其说是一种运动,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说是对人类尊严的信念,其基础是坚持人性的价值(理性与自由)和承认人的界限(犯错和软弱);从这种态度中,产生了两个根本要求——责任与宽容。

无怪乎,这种态度遭到了两个对立阵营的攻击,双方都厌恶责任与宽容的思想,最近,这已使他们结成统一战线,占据一个阵营的是否认人类价值观的人:决定论者——不论他们信仰神意宿命论、物质宿命论还是社会宿命论,威权主义者和群体至上者(这些群体至上者宣称人群——无论其被称作群体、阶级、民族还是种族——至关重要)。占据另一个阵营的是否认人性界限,赞成某种思想放任主义和政治放任主义的人,诸如唯美论者、活力论者、直觉主义者和英雄崇拜论者。从决定论的观点来看,人文主义者不是失落的灵魂,便是空想家。从威权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文主义者不是异端分子,便是革命者或反革命者。从群体至上的观点来看,人文主义者是无用的个人主义者。而从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文主义者是胆小的中产者。

……

人文主义者反对权威,却尊重传统。不但尊重传统,而且将其视为真实与客观之物,必须对之进行研究,如有必要,还得还原。

好啦,下面进入《艺术君的自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时间倒退5年,我肯定不会想到:为了做艺术相关的事情,我会辞去全职的工作。从小,我就觉得自己在画画和手工方面很差,看着别的小朋友画的东西受到表扬,只有惭愧的份儿。家庭对这一块儿也并未有意着重培养,反倒是被逼着每天练习毛笔字。不过,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小学时父亲给我买的一套书,无意中埋下了一些种子。

abc

那是一套三本的《外国文艺ABC》,封面分别是埃及狮身人面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和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二十多年岁月冲刷,这本书留下的印象只剩下木乃伊、“世界七大奇迹”和“文艺复兴三杰”,但好奇心确实被异域风情和不同于常见的中国书法和山水画的西方绘画勾引起来,并且一直伴随我到现在。

杜尚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II》

在那之后,是一本《美术欣赏》教科书。记忆中,似乎这本书从未真正用来上课,但仍对两幅画留下深刻印象: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II》和扬·凡·代克的《阿诺芬尼夫妇像》。大概是因为杜尚笔下的裸女仿佛有着变形金刚的光泽和身体吧,前者表现出的运动感和高科技现代感让我着迷。后者画中那面反射出主人公和画家本人的镜子,使我既佩服画家的观察力和油画的表现能力,更震惊于画家准确而精细的技法。

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的镜子
凡·代克《阿诺芬尼夫妇像》局部

繁重的课业、升学、考试,占据了此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大学和毕业后的几年,艺术的火焰仿佛被现实生活压制。不过身在北京,时常涌现的艺术展,是这个越来越不适宜生存的城市硕果仅存的几个优点之一。内心中对艺术的热情,靠着这些展览一直未曾熄灭,直到有一个契机出现,为它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得以再度点燃。

2010年8月,西班牙的蜜月旅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是我们两人的重点目标。而位于马德里、名列世界第四大美术馆的普拉多美术馆,更是重中之重。尽管多少有些心理准备,可进入到一间雕塑厅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

这是一间圆形大厅,半径12米左右,高约6米,黑白灰花纹大理石作地面,也是地面向上约1.8米左右高的裙墙,裙墙往上,高约4米的背景墙皆为猩红色,营造出盛大、庄严的气氛。背景墙中开有多扇直通屋顶的大窗,窗高近3米。在墙和窗前面,有一圈石柱,每根石柱上都放置着希腊、罗马时期的胸像雕塑。室外的阳光强烈灿烂,透过窗子变为透亮清澈。沐浴在这样的阳光下,那些胸像本来威严肃穆,他们的五官匀整、对称、各具特性而又统一和谐,现在几乎要从千年沉睡中苏醒过来——演讲家对群众大声疾呼,哲学家对弟子循循善诱,而那执政官似乎又在策划什么阴谋了。

那一刻,在阳光和千年雕塑的包围下,在这圆形大厅的中心,我感到自己仿佛站在奥林匹斯山顶的众神殿中,阿波罗、雅典娜、9位缪斯环绕四周,我在接受他们目光的检阅,更感受到现代人类文明起源的灵魂。

德国考古学家、希腊艺术研究大家温克尔曼曾称希腊艺术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以前只是在书上读到这句话,在这一天,光线、气息、声音,它们就是刻刀,将这种感觉在我的脑海中深深雕刻下来。

接下来的游历中,当看到委拉斯开兹的《阿拉克涅的寓言》时,闪电再次击中了我。这幅画的右下方,有一个少女丰腴的背影,委拉斯开兹着力刻画了她的后脖颈,在高光下,耳朵后的头发和发梢看得清清楚楚,稚嫩细密,青春白皙的肌肤闪闪发光、富有弹性。这油画特有的质感表现力,摄影无法企及。我又想起日本女性穿和服,也是要突显这里,他们的文化以此为女性最美的部位;看到委拉斯开兹的画,对此即有深入体会;同时又想到:不论地区、民族,几百年前的欧洲人、日本人,还是当下的我,对同样的美,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委拉斯开兹-少女委拉斯开兹《阿拉克涅的寓言》局部

我更赞叹的在于:只寥寥几笔,一个少女的美丽瞬间,成为永恒,此后几百年间,不管是王公贵胄,还是凡夫俗子,都会为其倾倒,甚至让她成为梦中情人。皮革马利翁爱上自己亲手创作的雕像作品,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走马观花一般逛完普拉多,我只恨自己眼睛不够用,时间实在短,不过也有一些思绪在心中氤氲。

几年前,我在国内看过一些国外雕塑精品展,大都是在避光的房间中,灯光昏暗,工作人员虎视眈眈,时刻提防有人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观众也都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把那些大理石的人吹倒、摔碎。逛普拉多那天,大概因为是周末,少年们的叫声、笑声此起彼伏,再加明亮的阳光,这些雕塑、连带整间博物馆也因而变得更有生气了。艺术,本来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么?它不能只是像佛龛一样,被供得高高在上,无法接近,只能仰视;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能够提醒我们这世界的美好,滋养我们因忙盲芒而变得干涸的心灵,促使我们思考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

西班牙拼图 西班牙街头

在欧洲,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这传承体现在面包店外精美的瓷砖,公寓楼阳台上令人会心一笑的壁画,街头拐角墙上如天外飞仙般的涂鸦,当然,更不能少了那些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仍在使用、仍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建筑。比如“高迪之城”巴塞罗那的米拉之家,虽已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但其2、3、4层仍有人居住,不可打扰。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中国号称文明古国,我们的文明在哪里?美国,虽然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但只要超过100年以上的建筑,他们都会保护起来。我们呢?

欧洲的孩子们,从小就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十几、二十块欧元,就可以让他们聆听一场世界一流音乐大师的现场演出,或者买一张年票,可以在普拉多这样的博物馆里面盘桓一年,回头想想:我们的孩子们都在学习什么?这个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给未来的下一代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就这样,童年的好奇心,随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变成了面对艺术时的迸发激情、退居一旁的观察、置身事外的思考。

回看文艺复兴时期,这段开启启蒙时代的岁月中,真正起到作用的,不过百十来人。如果再回顾人类几千年历史,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掐指算算,恐怕不会超过2000人。初念及此处,人生的怀疑和哀怨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再想想,那又如何呢?叔本华曾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痛苦;一旦满足了,却又觉得无聊起来;而艺术,就是人生的救赎。人类历史数千年,所谓声名财富、文治武功,易逝的都已逝去,不易逝的,自然浓缩在那个年代的艺术品中,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它们在那里默默无语,静静等待着后人与它们进行灵魂上的对话和碰撞。

当今这个世界,在强大的技术引擎带动下,仿佛一辆不断加速的汽车,车上的人们越来越看不清楚窗外的风景。技术的进步,无疑在物质层面让人们越来越满足,但在精神层面,技术却常常无能为力。没错,技术可以让人与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沟通联系、Facetime;但是当所有的筵席散尽,一个人如何面对自我,如何自处?身处茫茫人海,一个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面对无尽苍穹,一个人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些都是与人性有关的问题,一说到人性,技术就无计可施了。人性反而在技术带来的众多可能面前,变得更加复杂。看过英剧《黑镜子》的人,相信一定有很多体会。技术无法预期、难以应对的人性之惑,艺术家早就给出了很多答案和应对之道。看看凡·高、伦勃朗的自画像,我就会有更多勇气双眼直视镜中的自己;读一读奥斯汀和曹雪芹,我会学习如何在庸碌平凡中保护一颗不媚俗的心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当我站在透纳笔下的暴风雨和弗里德里希的山峰面前,我不会想到什么要去“征服自然”,只有敬畏之心。

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中刻着“认识你自己”。自学艺术的过程,也是我再次认识“小我”——“自己”的过程。艺术专业知识的不足倒在其次,蕴含着历史背景和语境的艺术作品,使我常心慌于对人类文化的诸多经典无从所知。因此,翻译、查阅资料时会遇到一个个问题,不过也是一次次契机,从而得以收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重要之处在于:从点滴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是人类这个“大我”的“自己”,了解无数先贤的经历和成果,也是认识“大我”的过程。“小我”也好,“大我”也罢,我深知:“认识你自己”需要用一生来完成,艺术,是我最好的放大镜。

英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曾在《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指出:艺术作为一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致力于消除人类的错误,澄清人类的混乱,降低人类的痛苦;伟大的艺术家都心怀一种愿望,使这个世界变得比它原有的状态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有一个声音在谴责现有社会的种种弊端,总有一种努力在试图修正我们的谬误,教育我们如何去发现美丽,帮助我们了解痛苦,重新点燃我们对事物的敏感,通过让我们忧伤或大笑,培养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力,或使我们的道德观念平衡发展。

在翻译、撰写微信和小站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自己感受到很多慰藉,也希望将它们传递给更多人。木心曾说:要将艺术当宗教一样对待。我深以为然,并且越来越坚定地将艺术作为我的信仰。做一个艺术的传教士,这就是我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使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

在高潮中,体会存在的真理——“爱欲三部曲”之看我七十二变

很多人认为:人类追求的一切,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不同意。我认为:人们真正追求的,是一种存在的体验,因此我们的肉体才能和心底的存在感与现实感产生共鸣,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存在的喜悦。

——约瑟夫·坎贝尔,《神话的力量》

继续《爱欲三部曲》之看我七十二变系列,之前讲到了宙斯的前两变:白色小公牛、天鹅。

宙斯不光能变成动物,更可以幻化成融合大自然天气现象与人类产物的东东,比如这个达那厄的故事。

达那厄是希腊古城阿尔戈斯国之王阿克里西俄斯的女儿,阿尔戈斯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西北部。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了村落,后来变成城市,到目前为止,是欧洲最古老的、始终有人居住的城市。

到公元前500年左右,阿尔戈斯有约3万居民,市内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这个完全从山岩中凿出来的剧院,可以容纳2万名观众。

argos (1)

9000年的历史,永远不缺乏居民的城市,本身就已经是一座剧场了。派拉姆西、土库美、古巴比伦、古楼兰,这些几千年前曾经无比灿烂辉煌的古城,就像烟花一样,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人迹罕至。还有一些城市,虽然还有着过去同样的名字,却早已“改头换面”,将“旧世界”砸得稀巴烂,号称要在“白纸上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而结果呢?恐怕只能呵呵了。那些左手举着大锤,右手却连笔不知道怎么拿的人,看到阿尔戈斯的古希腊剧场,肯定难以抑制“建设”的冲动吧?已经是破破烂烂的碎石场了,又不用找人拆迁,如此黄金位置,这么好的地块,一平米怎么着也得3、4万?

argos argos3

回到达那厄的故事。

在各个民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个相同的套路,阿尔戈斯国王阿克里西俄斯不幸成为套中人。预言说,国王的女儿将会有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将会杀死自己的外公。于是,国王将女儿和保姆一起关在戒备森严的地窖中(还有一说是铜铸高塔),严防死守。

地窖也好,高塔也罢,在宙斯的雄性欲望面前,连层纸都不如。万神之神化作一阵黄金雨,让达那厄怀上了自己的孩子、最伟大的神话英雄之一——珀尔修斯,他最为人熟知的事迹,是杀死蛇妖美杜莎。这美杜莎老厉害了,谁敢跟美杜莎对眼神——“你看我干哈?”就会被她当场石化。

persus

再来看伦勃朗的《达那厄》。

画中与观者裸裎相见的女主角,是一个珠圆玉润的少妇。看不到她的衣服,肯定是被后面的侍女收走了,只有床前镶金钻玉的一双拖鞋。

Rembrandt Danaë, 1636

Rembrandt Danaë, 1636

她在这床上大约已经躺了很久,松软的床垫、白色的靠枕,应该是用最好的埃及棉缝制的吧?

Rembrandt Danaë, 1636Rembrandt Danaë, 1636还有轻薄的床单,一切都贴合、从而凸显着她曼妙的曲线,就像这幅画一样:镀金的床脚和床架、猩红镶金的桌布、绣艺华美的帐幔、纹饰繁复的床铺,再加上那似乎是黄金打造的小天使,这些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之能事的陈设,都比不上女子的身体光亮、耀眼。

Rembrandt Danaë, 1636

Rembrandt Danaë, 1636

Rembrandt Danaë, 1636

为了不妨碍稍后的事,她的秀发精心盘在脑后。脸上的微笑,期待的眼神,邀约的手势,化作微启朱唇中的五个字:“你终于来了。”

Rembrandt Danaë, 1636

 

在这样的女子面前,一切言语、一切权力和金钱都已经失去了意义,我们只想和她相拥、欢爱。

那种温暖、安全的感觉,让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担心抛在脑后,把我们带回子宫的羊水中,再次体会一种存在,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性的存在。

又不只是温暖与安全。

性高潮体验,是每一个人类个体不需要借助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巅峰体验,是每一个人类个体最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受,从而也是每一个人类个体最自我的感受。在性高潮中,我们自身的存在感达到极致,又与整个世界、与宇宙融为一体。这一刻,我们领悟了存在的真理:

真实的个体存在感,来自于与世界和宇宙的合一——我即万物,万物即我。

神话学家坎贝尔曾为人类“不能承认人性本具的食色本能”感到悲哀,而所有的英雄、所有的冒险,其本质不是什么英勇的行为,而是自我发现的过程——“英雄战胜阴暗的强烈情绪,象征了他可以控制自身内在的那个非理性的野蛮人。”

因此,欣赏伦勃朗的这幅画,这幅人类“爱和欲望”的代表作,就是在发现真正自我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是英雄,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自己内在的野蛮人。

1985年6月15日,隐士博物馆,一个男人向这幅画泼去自己带来的硫酸,又用刀在达那厄身上连划两刀。画面构图的整个中心部分变成了一大片泼溅物和滴落颜料的混合体。受伤害最大的,就是达那厄的脸和头发、她的右臂和腿。

12年的漫长修复过程,当天就马上开始了。听取了化学专家的建议后,修复专家们用清水洁净画面,让画作保持垂直姿态,再向画面喷洒清水,防止颜料进一步溶解。

然而,当时还存在的苏共中央委员会建议:直接重新把颜料画上去,然后放回原处就好了。所幸,这些野蛮人的魔爪还无法伸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手上。

回看过去,那一个和这一群野蛮人,他们不就是“不能承认人性本具的食色本能”吗?

而那一个野蛮人,被苏联法官判定为精神分裂,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噢,你问那个预言结果如何?

珀尔修斯完成了一系列功业之后,回到阿尔戈斯。外祖父听到外孙到来,马上想起预言家的话,逃亡他乡,珀尔修斯当上了国王。在他举办的一次竞技比赛中,外祖父前来观战,却被珀尔修斯掷出的铁饼砸中,一命呜呼。

掌管命运的三个女神会引导有志者,随波逐流的人则被她们牵着鼻子走。——古罗马谚语

达那厄,伦勃朗,1636年,布面油画,185厘米 x 203厘米,修士博物馆,圣彼得堡,俄罗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

双子座的天鹅父亲——“爱欲三部曲”之看我七十二变

上一集中,我们看到了宙斯的第一变:白色小公牛。今天来看第二变:天鹅。

今天重点要讲的这幅《丽达与天鹅》,来自16世纪意大利画家乔万尼·弗朗切斯科·梅尔茨(Giovanni Francesco Melzi),是他临摹达芬奇原作的成果,现藏佛罗伦萨乌菲奇美术馆。

Leda_Melzi_Uffizi

丽达是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的太太,宙斯艳羡她的美貌,变身为天鹅,与她交合。此后,丽达产下两个蛋,一个蛋里是一对双胞胎男孩儿: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长大后,这两个优秀的猎手作为阿尔戈英雄的成员,曾和伊阿宋一起寻找金羊毛,后来成为天上的双子座。

另一个蛋裂开后,爬出来一对双胞胎女孩儿,一个是引发特洛伊战争的海伦,另一个是克吕泰斯厄斯特拉,她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在特洛伊战争中,阿伽门农是希腊联军的统帅,当她和特洛伊人鏖战之时,克吕泰斯厄斯特拉却跟情夫混在一起,统治阿伽门农的国——迈锡尼。阿伽门农得胜归来后,她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按照这些古老传说的逻辑:如果没有宙斯和丽达的风流韵事,也就没有海伦和克吕泰斯厄斯特拉;如果没有这对双胞胎姊妹,也就不会有绵延多年的战火和弑夫的惨剧。因此,才有了叶慈的这首《丽达与天鹅》:

猝然一攫:巨翼犹兀自拍动,
扇着欲坠的少女,他用黑蹼
摩挲她双股,含她的后颈在喙中,
且拥她捂住的乳房在他的胸脯。

惊骇而含糊的手指怎能推拒,
她松弛的股间,那羽化的宠幸?
白热的冲刺下,那扑倒的凡躯
怎能不感到那跳动的神异的心?

腰际一阵颤抖,从此便种下
败壁颓垣,屋顶和城楼焚毁,
而亚加曼侬死去。
就这样被抓,
被自天而降的暴力所凌驾,
她可曾就神力汲神的智慧,
乘那冷漠之喙尚未将她放下?

在上面余光中翻译的版本中,“亚加曼侬”就是阿伽门农。

当然了,将国破家亡的罪过都推在“红颜祸水”身上,这是东西方古老文化中共有的“特质”,也许叫“劣根性”更好一些。男权社会中,掌权的雄性总要想办法为自己的权力欲望寻找替罪羊,怪罪到无法还手、不能还口的女性身上,多省事。

故事背景说完了,来看这幅画。

背景中,怪石嶙峋,奇树斜生——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式风景。

bg

比如达芬奇的另一幅作品《岩间圣母》,该作品现藏卢浮宫。

568px-Leonardo_Da_Vinci_-_Vergine_delle_Rocce_(Louvre)

再看贝利尼的《狂喜的圣方济》。

1167px-Giovanni_Bellini_-_Saint_Francis_in_the_Desert_-_Google_Art_Project

这些石头最奇怪的特点是:它们的摆放大都横平竖直,就像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巨石阵,是有人刻意为之。

galleryswstonehenge09cropped

不过,迄今为止,巨石阵是如何建造出来的,现在还是未解之谜。而达芬奇这样的意大利式风景,是画家一笔笔画出来的。

回过来看这幅《丽达与天鹅》的临摹之作。

丽达身后的各种树木,她面前的、还有她手里拿的众多花草,都是达芬奇对现实世界中真实植物的翔实刻画,它们不但美丽,而且在科学上也是极尽准确。他总是向学生强调准确描绘自然有多么重要:

身为画家,你应该知道:如果不能精准模仿自然界中的所有形式,你就做得不够好,不能成为大师。

正因如此,这幅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的《岩间圣母》,由于植物学家发现其中的黄水仙等植物不够精确,不及卢浮宫那一幅,现在有人认为它不是达芬奇的作品。

584px-Leonardo_da_Vinci_Virgin_of_the_Rocks_(National_Gallery_London)

回头注意看丽达的体型:丰满的胸部,宽大的髋部,丰润的大腿。

Leda

是不是觉得她太胖了?再来看看“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她长成这样:

567px-Willendorf-Venus-1468

看到丽达没多久,艺术君就想起了这位“维纳斯”。不光是身材,两人的发型都有些接近:

Willendorf-Venus-headLeda_head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艺术君之前翻译过英国艺术鉴赏家、艺术史家肯尼思·克拉克爵士的《艺术经典是什么?》,他还有另一本享誉学界的著作——《裸体艺术》。克拉克爵士认为:达芬奇是第一个

将赤裸女性作为创造和生育生命的象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

注意,这里的定语是:“第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发现于1908年奥地利的维伦多夫地区,制作年代是旧石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28,000—前25,000年。是人类文明中最早的肖像作品之一。后来在这个地区又发现了很多类似形象的肖像,统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再后来,整个欧洲都发现了很多同时期的类似肖像,地域甚至远到西伯利亚。她们被称为“各地的维纳斯”。

venus-europe

虽然学界对于这位维纳斯的作用暂时没有定论,但还是有两种主流看法:

  • 表达生殖观念
  • 甚至直接表现丰产的自然界本身。

再看看画面中那多彩多姿而又准确的植物描绘,克拉克爵士得出结论:

达芬奇将她作为生育的类比。

当然,画面中还有一些互相呼应的构图元素。

天鹅的脖子和丽达的右臂平行,再看左下方左侧男婴的右臂,同样遥相呼应。

arms

两兄弟的身体姿势彼此契合,而海伦和克吕泰斯厄斯特拉则互成掎角之势。

baby

其他类似细节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留给大家自己慢慢发现吧。

最后想提一个细节,看看宙斯那色眯眯的眼神……

swan

不光达芬奇画过丽达,同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也画过,可惜现在剩下的也是他的追随者临摹的作品,就是艺术君之前发过的这张:

实际上,一看这个别扭的姿势、粗壮的大腿,就应该知道是米神的作品了。这个姿势,是不是很像他在佛罗伦萨梅第奇礼拜堂里设计的雕塑作品?

night - michael day & night night -Tomb_of_Giuliano_de'_Medici_(casting_in_Pushkin_museum)_by_shakko_03

点击查看该系列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

从恐惧到狂喜——“爱欲三部曲”之看我七十二变

继续“爱欲三部曲”,接续上回的“开场”,今天是第一部曲:看我七十二变。

简单回顾开场中提到的欣赏绘画三个层次:

  • 故事背景
  • 画面分析
  • 含义解读

后面的讲述也会按照这个逻辑进行。

上次说到在委拉斯开兹的《阿拉克涅的寓言》中,背景里出现了提香的《劫掠欧罗巴》,艺术君之前译了一半的《艺术三万年》中,有对该作品的介绍:

europa

The Rape of Europa, Titian(Italy), 1559, Venetian School, Oil on Canvas, 185 x 205 cm,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Boston, Massachusetts

劫掠欧罗巴(又译:强暴欧罗巴、强夺欧罗巴,提香(意大利),1559年,威尼斯画派,布面油画,185×205厘米,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美术馆,波士顿,马萨诸塞州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约1490-1576),人称提香。这幅《劫掠欧罗巴》是他为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绘制,那时他已过古稀之年。当时,他已经享有国际声誉,为了回报年轻的君主付出的慷慨资金,他已经绘制了很多大型画作,既有宗教主题,也有世俗风情。在众多独特的作品之中,有一个系列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提香为其命名为“诗歌(poesie)”。所有这些寓意悲剧的情色场景,皆由提香本人选出,而非他的出资人。

在希腊神话中,欧罗巴是腓尼基国王阿革诺尔(Agenor)的女儿。当宙斯发现她而且对她产生淫欲时,她正在海滩上与侍从玩耍。宙斯变身为一头白色公牛,以自己的美丽和温顺迷住了欧罗巴。当欧罗巴爬到他背上后,他马上冲到海中,绑架了欧罗巴。提香表现出欧罗巴发现自己受困时的场景,她那时已经远离了安全的海滩和自己的仆从。同时,提香也暗示出爱的存在,化身为厄洛斯(Eros,即丘比特)。这让人预想到:在遥远的克里特岛上,欧罗巴将会生下宙斯的儿子——米诺斯。落日照射着欧罗巴的脸,她翻滚、扭曲,抛下了所有的羞怯,感情中交杂着恐怖和狂喜。她的心理状态,在提香旋转的笔触和跃动的色彩运用中得到响应。

一头白色公牛,宙斯的第一变。

我们可以再来分析下画面。请看下图中极富动感的对角线式构图,以及呼应关系。

visual cue of rape

左上角的两个小丘比特,他们的身体姿态和飘舞的布条,形成两个互相呼应的 X 型。再看右下角的主角——欧罗巴的身体姿态,还有左下角的另一个小天使,这四个人体的姿势,似乎是体型相似的同一个人转身时的四个不同阶段:

4 posture

看看宙斯牛在水中激起的波涛,激烈、跳跃的笔触,极富表现主义风格,不知道莫奈是不是受到提香的启发,才画出了自己的《日出·印象》?

wave2 wave1

画面右边中间有几个小人,这是画面主要故事的前一个阶段:欧罗巴带着侍女来到海边,遇到一群牛。

mini

类似的讲述手法在古典绘画中很常见,提香曾多次使用,比如艺术君之前介绍过《偷看女神洗澡的下场》

故事接着往下发展,欧罗巴被宙斯带到了克里特岛,生下了他的儿子——米诺斯。在欧洲的传统中,克里特岛和米诺斯被认为欧洲文明的源头。提香将这样的作品献给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君主——菲利普二世,是想要称赞对方的一世功名,以此换得作画的报酬。

然而,世易时移,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击败,让出制海权,菲利普二世的辉煌从此不再。可是提香的画中却显露出另一层人性心理的隐秘。

创作这幅画时,提香已经年近7旬,可谓看尽白云苍狗,见遍云起水穷。他已经不再轻易相信什么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致力于探索人最难以捉摸的复杂心理状态转变。

在这幅画中,最有难度的在于如何表现这样的时刻:从恐惧变成狂喜。

想象一下,像欧罗巴这样一个被劫掠的女子,被一头飞速奔跑的牛驮着在海洋中飞驰,如果心中只有恐慌,她一定会紧紧抱在牛背上,两手恨不得箍在牛脖子上。但在这里,她一手抓着牛角,一手挥舞红绸,似乎在向岸边的侍女们告别,而她的眼睛,是望向左上角的丘比特的。那是爱神丘比特,手里拿着的,是连宙斯都要服膺的爱情之箭。这样说来,也许欧罗巴是在召唤丘比特:“快放箭啊!你们还等什么!!”

cupid

恐怖和狂喜,这是两种被“强加”的体验,表明你被某种外部的力量完全控制。更有趣的是:rape 这个词,中文译为“强暴”或者“劫掠”,它和另一个词——rapture——有同样的拉丁词根,而 rapture 的意思是:狂喜。

还有一个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核心单词:Passion。这个词的本意是:我受难,我经历,甚至是一种“被强迫接受”的体验。基督上十字架的画,常命名为:The Passion of Christ。如今,说起 passion,更多是指“激情”。

这幅格列柯的基督,你看他的眼神中在讲述什么?

El Greco (Domenikos Theotokopoulos) (Greek, Iráklion (Candia) 1540/41–1614 Toledo) Christ Carrying the Cross, ca. 1577–87 Oil on canvas; 41 5/16 x 31 1/8 in. (105 x 79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 1975 (1975.1.145) http://www.metmuseum.org/Collections/search-the-collections/459087

提香深入探索了人类激情的心理状态,也在分析不同情感状态下互相交织的起因和后果。一方面,提香想让你看到:不受遏制的男性力比多可能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他又想揭示禁忌和压抑可能多么糟糕。欣赏这幅画,不妨别太早去认同欧罗巴的受害者身份,一系列的情感转换,反而可能揭示了人性心理的另一些角落。

哦,讲到这里,艺术君又想起了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的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这位一生奉献给基督教的圣女,在自传中这样讲述:

我看到我的左边有一个天使……他身材不高,矮小儿漂亮,脸色红润……后来我肯定他就是小圣特雷萨的沉迷天使薛吕班……他拿着金色小鱼叉,我仿佛看到了叉尖的火焰。他像用鱼叉数次刺进我的心脏,接着又掏走我的五脏六腑,上帝伟大的爱此刻在我体内燃烧着。我感到强烈的痛苦,不时地发出呻吟,可是这种痛苦却是那么妙不可言,我简直舍不得让它停止……我的灵魂现在同上帝一样的满足。这种痛苦不是肉体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尽管我的肉体也分享到它,甚至感觉还要剧烈。有一种如此甜美的爱的慰籍出现在我的灵魂与上帝之间……

你觉得这是受难呢?还是高潮了?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圣特蕾莎的姿态,跟欧罗巴是不是颇有些相像?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欧罗巴的姿势再发展一步,不就是圣特蕾莎这个样子了吗?

不是有一种病吗?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不是有一种幻想,叫“被强暴妄想”?(艺术君绝没有鼓励你去实施的意思,这只是一种幻想。)

不是有一种玩儿法,叫 SM ?

不要以为这只是极少数人在极端情境下的极端反应——艺术君以前曾经特别讨厌(其实就是害怕啦)打针,但在十年前,因病不得不每天都要打两次点滴,一次好几瓶,也就是每天两次扎针。怎么办?艺术君当时说服自己,将针头刺进皮肤的疼痛视为一种刺激,这种刺激让我意识到我的生命的存在,从而作为一种享受,不就可以接受了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

“爱欲三部曲”开场:欣赏绘画的三个层次

提了好几次的“撩妹三部曲”,今天开始整理演讲的内容。

先说一下,名字改了,叫“爱欲三部曲,顺便聊聊权力、禁忌和解放”,而不是“撩妹”,因为艺术君原来就对用这个词很犹豫,因为它对女性不尊重,同时希望从自己做起,摆脱不走下三路就说不了话、写不了文字、起不了标题的恶俗趋势。

叫“爱欲三部曲”,因为涉及的作品都跟爱情或者欲望脱离不了干系。而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开爱欲的纠缠——因为有爱,我们是人;因为存欲,我们繁衍。

演讲内容的文字也有相应调整,同时会加入当时没有来得及讲的内容。

进入正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标题的源起,还要从艺术君前两天看过的一部电影说起——《青春的三段回忆》,是2015年的一部法国电影。青春与爱情是电影的主线,但剧中绝不仅仅有青春和爱情,还有很多其他东西,推荐一下。

movie poster

剧中的男主角带着女主角逛博物馆,看到下面这幅休伯特·罗伯特(Hubert Robert)的《罗马宫殿的阳台》:

The Athenaeum - Terrasse d'un palais à Rome

男主角有下面的台词:

我会解释为什么这看上去像你
以及为什么你是一个美好的女孩
这是一幅休伯特·罗伯特创作于18世纪的画作
画中描绘了萧条荒芜的意大利风光
画作的下方是一片废墟
像是暴风席卷后的残景
我觉得你看上去像这些倾倒的柱子
狂野又炽烈
而我则像这个穿着红色斗篷的男人
这一抹红就像你的嘴唇
你也有点儿像那边的两个女人
你还像远处喷泉的水流 从我指间流淌
高处 是你的下巴颏儿
就像拉丁文一样简洁明了
又饱含力量 就像阿克特翁
我也像阿克特翁一样 被狗撕咬得体无完肤
你既像黛安娜
又像维纳斯
和迎接尤利西斯归家的诺斯卡一样温柔
当其他人纷纷逃窜时
她全身赤裸 伤心欲绝
这些都是你的框架
这里是你的前额 你的眉毛
以及像天空般的碧眼
因为你的面部特点
蕴含着这个世界的全部意义

然后,女孩儿和男孩儿有下面的对话:

“你说得很好。”
“谢谢。”
“你真的这么想吗?”
“什么?”
“你真的觉得我是独一无二的吗?”
“当然。”
“那么我爱你。”

一首纯美爱情协奏曲中的一段加强音。

在艺术的帮助下,男孩儿的话让女孩儿心动了。

艺术是让人有心动的能力的,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艺术打动。艺术君之所以走上现在的人生道路,也是因为被委拉斯开兹的《阿拉克涅的寓言》打动。(原因参见《回顾<艺术君的自白>》

1. Velázquez_-_La_Fábula_de_Aracne_o_Las_Hilanderas_(Museo_del_Prado,_1657-58)_1

 

《阿拉克涅的寓言》源于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著作《变形记》,这本奇幻作品为后来的西方绘画提供了无数题材,稍微成规模的美术馆,其中一定有取材该书的作品。

《阿拉克涅的寓言》讲的是:

人世间有一些善于纺织的女子,特别是阿拉克涅,公认是最出色的织女。她甚至洋洋得意地昭示天下:就算主管手工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来到我面前,都要败在我的手下。雅典娜怎么能容得下一个凡人挑战神的地位,于是约定和阿拉克涅比赛纺织挂毯。雅典娜织出的挂毯中,都是人渎犯天神遭受惩罚的故事,而阿拉克涅则把雅典娜的父亲——万神之神宙斯——的风流丑事都绣了出来,她的作品是那么完美,在质量和效果上胜过雅典娜。雅典娜恼羞成怒,用梭子在阿拉克涅头上敲了三下,姑娘恼不过,上吊自尽。雅典娜又起了恻隐之心,将姑娘变成了蜘蛛,让她永远从事纺织,世世代代无穷尽也。

在委拉斯开兹的作品中,画面一共分为三个层次。

在讲这三个层次之前,可以先说下欣赏画作的三个层次:

  • 故事背景
  • 画面分析
  • 含义解读

在艺术君看来,如果你想学会有体系地鉴赏一幅画,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前两者是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解读画面的含义,自己的联想成分更多一些。

分析后续作品时,艺术君会标明各自属于哪个部分。

这幅作品的故事背景已经讲完了,来看画面分析。

最前面的前景层,是一个壁毯工厂的纺织车间。画面左边黑衣白头巾的老妇人,就是雅典娜的化身;右边背对我们这位白衫蓝裙的女孩儿,是阿拉克涅。此时两人正在激烈的比赛中:雅典娜面前的纺车呼呼带响,转个不停;阿拉克涅手里的线也是动个没完。

这里要提一下作品的尺寸:高2米2,宽2米9。也就是说,前景中的人都是真人大小。在这么庞大的画面中,如果画家的构图能力不强,很容易让画面变得混乱不堪,观者因此会陷于迷惑,不知所以。创造视觉线索的能力高低,正体现一个画家的水平。委拉斯开兹正是这方面的绝世高手。

前景中的视觉线索,主要是直线或斜线,特别是45°的对角斜线,看下面的示意图。

Snip20160625_25

 

几十万年的演化,让我们人类的眼睛对类似的线条非常敏感。我们的原始人祖先,就是靠着识别出自然界里的这些线条,来迅速判断自己身处的环境,决定自己的安危。

从前景往里面走,在两级台阶上,有几个贵妇人打扮的女子站在那里,黄衣女子后面有个人,戴着头盔,穿着胸甲,这就是现出真身的雅典娜。她旁边是个年轻女子,伸出右手,骄傲滴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这自然就是阿拉克涅了。她还不知道自己的悲惨命运。

layer 2

在希腊神话中,不管你是地上的人,还是天上的神,你的命运都要接受命运三女神的支配。这三位女神,一位负责纺织生命之线,一位决定生命之线的长度,一位决定何时剪短。就算你是诸神中的主神——宙斯,在命运女神的力量与抉择面前,你也要唯命是从。

可惜阿拉克涅虽然自己是纺织高手,却还是逃不过命运女神的剪刀。

而命运女神的线,将艺术君牵引到这幅画前,开启了一片人生的新天地。

(以上三段算是含义解读,下面再次进入画面分析。)

第二层中还可以注意:雅典娜抬起的右手,阿拉克涅伸出的右手,二者之间在线条上的平行关系。

这幅画的第三层,就是阿拉克涅的作品,她背后的织毯,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绘画大师提香的《劫掠欧罗巴》。

1.1 Tizian_rape of europe_1

从这幅《劫掠欧罗巴》开始,正式进入“爱欲三部曲”的第一部:看我七十二变。

今天先到这里,敬请期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rcode_for_one_art_every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