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塔特林的“纪念碑”1号 by 丹·弗莱文

 

‘Monument’ for V. Tatlin 1, Dan Flavin, 1964, Cool white fluorescent lights and metal fixtures, H: 243.8 cm, MoMA, New York

献给塔特林的”纪念碑”1号,丹·弗莱文,1964年,冷白光荧光灯与金属固定装置,高243.8厘米,MoMA,纽约

丹·弗莱文(1933-1996)最知名之处,在于他使用商业化生产的荧光灯来完成自己的极简主义作品。他使用的灯管长度不同,组合不同颜色,构成作品,并转换了周围的空间。他是第一位使用该媒介的艺术家。与马塞尔·杜尚一样,弗莱文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使用日常物品,但他将这些材料构成新形式。当灯管烧坏之后,会被替换掉,因此颠覆了一件原创作品的概念。

为塔特林的”纪念碑”1号,这是献给俄罗斯构成主义者弗拉迪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弗莱文歆享塔特林将技术与建筑形式融为一体的能力,特别是塔特林1910-1920年的作品——“献给第三国际的纪念碑”,它采取旋转的螺旋形式,虽然从未被搭建起来,但在规划中,要比埃菲尔铁塔还高。

工业材料和朴素的几何形状,这是极简主义艺术的标志。尽管弗莱文也用了这些,但他的作品有种魅惑力,几乎有灵性之感。弗莱文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牧师,而且他转向艺术之前,还在布鲁克林上过神学院。他的雕塑也是由光和画廊的空间为材料构成,几乎可以与詹姆斯·特瑞尔的“罗丹火山口”或是唐纳德·贾德的“无题(1982-1986)”相提并论。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

倾斜的弧 by 理查德·塞拉

Tilted Arc, Richard Serra, 1981, Steel, 3.67 x 36.58 m, Federal Plaza, New York; now destroyed

倾斜的弧,理查德·塞拉,1981年,铁制,3.67×36.58米,联邦广场,纽约;现已被破坏

1981年,美国总务署(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建筑中的艺术”计划委托理查德·塞拉(生于1939年)创作“倾斜的弧”作品,后来安置在纽约的联邦广场上。该作品现在已经被破坏。这纪念碑一般的钢铁之墙可以独立支撑,它的大小和重量强调其材质是慢慢生锈的软钢。然而,这件雕塑将广场一分为二,逼迫雇员必须绕过它才能进入办公室。作品马上引发了争议:法官爱德华·谢(Edward Re)发起请愿,要求移除它。

1985年,就该雕塑的命运,举行了一次公开审理。法庭上,塞拉的证词是:倾斜的弧专为该地点设计,无法存在于其他地方。尽管有122人作证支持该雕塑,只有58人反对,法官仍旧裁定要除掉它:在1989年3月15日夜,这件雕塑被裁成3段,送到废铁厂。

倾斜的弧的命运,引发了公共艺术和政府出资这二者之间的争议,并且爆发、贯穿与1980和1990年代。人们质疑:流行程度是否与其价值相当,艺术家是否能对委托制作的作品主张权利。塞拉的回应是:“艺术不是民主,它不是供人民享用的。”

也不是所有塞拉的作品都会受到如此的敌意,他仍然是一位极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塞拉的作品与极简主义艺术一样,缺少具象,脱离主观。不过,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改变人们看待周围环境的看法,并且引发对于重量、尺度和地点这些基本因素的反应。

更多艺术堂奥,前往 ArtsHowTo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

无题(1982-1986) by 唐纳德·贾德

Untitled(1982-1986), Donald Judd, 1982-1986, 52 works in milled aluminium, 104 x 129 x 182 cm (each), In situ, North Artillery Shed, Chinati Foundation, Marfa, Texas

无题(1982-1986),唐纳德·贾德,1982-1986年,52件,由锻造铝板打制,每件104x129x182厘米,北炮兵棚原位置,敕纳迪基金会,马尔法,德克萨斯州

唐纳德·贾德(1928-1994)是极简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该运动于1960年代在美国蓬勃发展。尽管从未一统天下,极简主义运动将分散注意力的元素去掉,比如创作效果或是绘画中的透视等,从而寻求将艺术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感觉。之前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在绘画上有其姿态,以及高度的情感内容,极简主义作品抗拒这些东西,其特点是朴素、使用工业化材质和几何形状。

贾德身兼评论家和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他创建出了自己工作的大气候,他的文章《特别的对象》刊登于1965年的《艺术杂志》,影响深远,被认为是该运动的宣言。

1982和1986年间,在两个之前为炮兵棚的巨大空间中,贾德安置了100个铝制盒子,我们这里看到的是北侧棚子中的场景。每个盒子有一个开放的立面,观者可以从中看到内部,由铝板分隔开来。这些盒子材质和大小完全相同,但其连续性却被打断了,因为每个盒子都是独一无二,反射外部世界,而且会随着光和季节改变。

这个装置艺术有着贾德早期作品的很多典型特征:规整的形式、对称、使用工业材质。然而,在他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艺术家对空间的效果充满兴趣,他的作品中也展示出这些空间。因此,这个作品周围的环境深深影响了他对炮兵棚的使用以及该作品的创作。

更多艺术堂奥,前往 ArtsHowTo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

无题第四号 by 艾格尼丝·马丁

Untitled No. 4, Agnes, Martin, 1984, Acrylic, gesso and graphite on canvas, 183 x 183 cm, Private Collection

无题第四号,艾格尼丝·马丁,1984年,丙烯酸、石膏、石墨和画布,183×183厘米,私人收藏

纤细的铅笔线构成的网格,浮在用石膏铺成的白色背景上。尽管像网格这样严格的结构有机械和冷漠之感,艾格尼丝·马丁(1912-2004)的抽象构图中注入了美和灵性。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和丹·弗莱文(Dan Flavin)是她的同伴,但她的作品与他们不同,没有机器或是助手帮她完成绘画。艾格尼丝的作品中没有叙述,没有多余的细节或重复的形式,因此被认为是极简主义,但是她的目标不是要完成某些智力层面的抽象联系,而是要表达可以经历、体验的情感。

在1976年,她在耶鲁大学有个演讲,名为“我们处于报以喜悦的现实之中(We Are in the Midst of Reality Responding with Joy)”。在演讲中,她强调自己作品在情感层面的潜台词,它们与抽象表现主义有着紧密联系。根本上,她的这幅《无题第四号》,是她在探索自己对真与美的感知。

艾格尼丝出生于加拿大的西部平原,并在温哥华成长。1932年,她搬到美国,并于1950年成为美国公民。她在纽约的艺术圈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但在1967年,她搬到了新墨西哥州,而且有7年时间没有动过画笔。在这个空档期,她避开了都市的喧嚣。此后,她重回画坛,直到离世,放弃了以前中性的、没有太多颜色的调子,转而使用更明亮的颜色。

更多艺术堂奥,前往 ArtsHowTo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

曲面/形象11 by 罗伯特·曼戈尔德

Curved Plane/Figure XI, Robert Mangold, 1995, Acrylic and pencil on Canvas, 275 x 550 cm, Collection Fundacio la Caixa, Barcelona

曲面/形象11,罗伯特·曼戈尔德,1995,丙烯酸和铅笔、画布,275 x 550 cm, 卡西亚银行基金会收藏,巴塞罗那

罗伯特·曼戈尔德生于1937年,他的作品微妙、抽象,吸收了广泛的影响,包括希腊早期的古典陶瓷、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和抽象表现主义,还是与极简主义联系紧密。曼戈尔德的图像中包括抽象派还原元素,完全缺乏深度和角度,只表现这些部分自己,没有其他延伸意义。这些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才是关键。

1994-1995年的曲面/形象系列,是一组半圆形的绘画作品,灵感来自16世纪画家雅科波·蓬托莫的半月形壁画。曲面/形象11分为四块不同颜色的面板,画家在其上用铅笔绘制了3个椭圆。左起第二块版上的褐色组合了两边的颜色:橙色被描绘覆盖在灰色之上。右边的白色部分(是灰色和橙色的基底)打破了前三者的对称关系,同时也补足了半月形的外形。这些不搭配的形状构成了某种怪异的和谐,这是曼戈尔德作品中最令人惊讶的元素之一。

曼戈尔德认为,绘画中的形状是“首要元素”,但他仍然从色域绘画中获得很多灵感,特别是马克·罗斯科和巴奈特·纽曼的Onement VI。今天这幅画中第二部分里面的斑驳效果,反映出纽曼对颜料的微妙处理,并与作品正式、线性化的特性形成对比。

更多艺术堂奥,前往 ArtsHowTo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30,000 Years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by 郑柯-Bryan